在梅里雪山脚下、澜沧江奔腾的叶枝镇,一幅多民族共建共享、生机勃勃的发展画卷正徐徐铺展。德钦新县城选址搬迁为叶枝注入强劲动能,国家级文保单位同乐傈僳族山寨与叶枝土司衙署见证着多民族交融的深厚历史,古老的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焕发时代新韵,非遗工坊里各族妇女巧手编织美好生活。探索高海拔产业综合体的蓝图已现雏形,昔日闭塞的高山深谷涌动增收致富的春潮。尤为可贵的是,在德钦县城避险搬迁征迁工作中,全镇各民族群众展现出空前理解与支持,这一系列深刻转变的密码,正是叶枝镇党委创新推行“党建+民族文化+产业”模式所激发的磅礴力量——通过特色党支部引领,让党旗飘扬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与治理攻坚一线,照亮了民族团结、文化繁荣、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和谐发展之路。
一、特色支部领航,点燃民族团结与振兴发展的“红色引擎”
叶枝镇党委深刻认识到,多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必须厚植文化沃土,以坚强组织引领方向、凝聚人心、促进共富。为此,镇党委精准打造肩负特殊使命的特色党支部,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文化传承支部。深扎根脉,共守民族瑰宝。同乐村第二支部党员率先垂范,拜师学习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草编、弩弓制作等濒危技艺,化身非遗的守护者与传播者;支部牵头组建歌舞队与传习小组,组织培训展演,让古老艺术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推动非遗进校园,支部“艺人”走进课堂传授技艺,显著增强了各民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共学共享中深化情感联结。
产业振兴支部。聚力发展,共享致富果实。 同乐村傈缘党支部立足土地与中药材优势,党员带头创办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统购统销,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心骨”与抵御风险的核心力量。党支部引领的“抱团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生产壁垒,为各族群众铺就了携手共富的阳光大道。
治理服务支部。同心解难,筑牢和谐根基。面对新县城建设征迁重任,叶枝村第五支部党员化身“政策通”“贴心人”,深入田间火塘,用乡音俚语讲透政策,化解心结。党员带头签约、阳光操作、亲情解难,以公心换民心,确保了涉及各民族群众重大利益的搬迁工作和谐推进,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生动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融合赋能,贯通“文化共荣—产业共兴—成果共享”的发展链
叶枝“党建+”模式的生命力,在于构建了文化共荣、产业共兴、治理协同的有机生态,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血脉、见诸日常。
“党建+民族文化”。铸魂聚力,增进“五个认同”。 特色支部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引擎。党员骨干抢救濒危技艺,收集老物件老故事,建立传习点;修缮传统民居,建设村史馆、非遗工坊,将保护写入村规民约。一位傈僳族老党员感慨:“支部带我们找回祖先手艺,守住了寨子的魂,在履行党员责任的同时守护了共同的文化根脉,这使命无比光荣。”文化认同的深化,成为民族团结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党建+产业振兴”。强基共富,拓宽繁荣之路。 产业支部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N”模式。一方面,支部整合文化资源,建立标准化非遗工坊,组织培训与销售,让各族留守妇女在家门口依托“指尖经济”增收;同时推动“非遗+旅游”融合,打造集文化体验、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特色品牌,使传统文化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享旅游红利的纽带。另一方面,支部整合土地资源,引领土地流转与中药材种植升级,盘活闲置资源,为各族群众开拓了土地生金的多元增收渠道。
“党建+基层治理”。同心善治,共建美好家园。治理服务支部是啃硬骨头的先锋。面对征迁难题,支部创新“三步工作法”:包片联户“前置式”宣传,讲清意义政策与长远红利;党员带头签约,“亲情式”化解矛盾;坚持“阳光操作”,全程公开,群众参与监督。这套以心换心、公平透明的机制,不仅高效保障了重大工程,更在协同攻坚中深化了各族群众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意识,让和谐稳定的根基坚如磐石。
今日叶枝,古老歌谣与现代发展交响,文化瑰丽与产业活力辉映。这片土地的实践深刻昭示:坚持党建引领,尊重文化根脉,紧扣发展要务,以心换心做好民族工作,就能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到最优路径,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新时代的机遇沃土上灼灼绽放,照亮全镇各族群众携手迈向共同富裕的幸福征程。叶枝经验,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基层的生动注脚,其以组织力激活文化力、撬动产业力、凝聚向心力的实践智慧,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