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地震监测台网是国家地震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预测地震、防止地震灾害、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为确保地震监测台网的科学、高效、稳定运行,维护国家地震监测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台站建设
(一)台站设立原则
1. 根据国家地震监测计划、地震危险性分布、地形地貌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选址台站;
2. 确保台站的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使其能够准确、及时、连续、完整地记录和传输地震信息。
(二)台站建设标准
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设计、施工、验收、交接和维护;
2. 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建筑、电气、机械、通讯等配套工程;
3. 完善的仪器设备,包括地震仪、编码器、数据采集系统等;4. 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数据中心设备、网络通讯设备等;
5. 合理的预算和项目管理。
三、数据采集
(一)数据采集原则
1. 采集地震波形、震级、震源参数和震源机理等信息;
2. 采用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确保数据准确、可靠、连续、稳定;
3. 采集数据要及时上传到数据中心,预警信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布。
(二)数据采集标准
1. 采用自动采集技术,在不干扰人员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完全实现人工无需干预的连续地震监测;
2. 采用高精度、高灵敏度、低噪声的地震仪、编码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确保数据质量;
3. 选用阳光、防盗、防水、易于维护的设备;
4. 采用通讯协议和数据格式的标准化,保证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信息交流。
四、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原则
1. 合理规划国家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完善信息管理体系,建立统一、高效、安全、开放的信息共享机制;
2. 健全数据管理制度,对所有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备份和保密管理;
3. 建立科学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
4. 建立科学的数据查询、分析和应用体系,为科学研究、地震预测和应急救援提供支持。
(二)信息管理标准
1. 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共享平台,在规定的安全性、保密性和使用权限下,向全社会提供数据查询、下载和应用服务;
2. 建立完善的数据分级管理和备份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 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定期的数据质量评估、监控和反馈,保证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4. 建立科学的数据查询、分析和应用流程,提供统一、标准、便捷的服务。
五、台站运行和维护
(一)运行管理原则
1. 严格执行各级颁发的台站运行管理规定和地震监测质量标准;
2. 设立规范、科学的台站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建立完整的渠道和机制,及时反馈台站运行监测信息和问题,解决台站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二)台站运行标准
1.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监测和数据上传,保证数据准确、稳定、连续;
2. 按规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维护、校准和检修,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3. 设立健全的故障处理和备件管理机制,确保台站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六、人员和培训
(一)人员管理原则
1. 预算、配备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规范化管理各级台站的人员配置和数量;
2. 建立人员管理和考核机制,对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业绩考核;
3. 建立规范、公正、有效的奖惩机制,保持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人员管理标准
1. 从事台站监测、维护和运行的人员应当具备专业技能和相关职业资格,聘任、考核和奖惩应当按照规定进行;
2. 通过定期的培训、考核和轮岗,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激励机制,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七、监督检查和信息公开
(一)监督检查原则
1. 对各级台站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保证地震监测台网的完好运行。
2. 对各级台站的管理和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纠正;
3. 对各级台站的数据管理和应用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提高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二)监督检查标准
1. 检查机构和检查人员要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实践和经验;
2. 检查主要包括台站设备和设施、数据采集和传输、数据管理和共享、人员配备和运行等各个方面;
3. 检查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台站和有关部门,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和纠正。
(三)信息公开原则
1. 地震监测台网对外公开的数据和信息应当真实、全面、准确;
2. 地震监测台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数据和信息;
3. 地震监测台网应当建立公开机制,便于公众了解和使用台站监测数据和信息。
(四)信息公开标准
1. 公开的数据和信息应当真实、全面、准确,对外开放的数据应当满足相关标准和规定;
2. 以公开整体、分类、标准化为原则,以网站、应用平台等为载体,提供便捷的服务;
3. 建立公众反馈机制,及时处理公众关注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八、附则
1.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2. 地震监测台网各级台站应当按照本制度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