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7704951699/202500515
文  号
来 源
应急管理局
公开日期
2025-06-09
德钦县防汛救灾先进事迹展播二拖顶乡普通农村:党旗在泥石流中 筑起“冲不垮的堤坝”
发布时间:2025-06-09 15:05     浏览次数:47   
字体:[ ]
打印

在滇西北海拔2500米之上的云雾深处,拖顶乡普通农村宛如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的明珠。这里的傈僳村寨在夏季的烟雨朦胧中若隐若现,却也常年面临着山洪、泥石流的威胁。2025年5月2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让这个美丽村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考,也见证了基层党组织与群众携手抗灾的动人篇章。

一、未雨绸缪:在“云端”筑牢安全防线。

“防汛功夫要下在平时!”这是普通农村两委挂在嘴边的“铁律”。 海拔2620 米的村委会驻地挖尺布杰小组,年平均气温 12℃,每逢雨季,潮湿的空气让山体变得格外脆弱。为了守护 6 个小组、数百名傈僳群众的安全,乡村两级构建起“乡—村—组—户”四级联动体系。

隐患排查:组建党员先锋队,每月对全乡地质灾害点进行“拉网式”巡查,在易滑坡路段设立警示标识,对老旧房屋进行加固;

实战演练:入汛前组织全乡群众开展应急避险演练,模拟泥石流突袭场景,让老人小孩都能熟记“往高处跑、躲进安全屋”的求生法则;

物资储备:在各村小组设置防汛物资仓库,储备救生衣、手电筒、急救包等应急物品,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

正是这一系列“平时多流汗,灾时少流血”的举措,为后来的抗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生死时速:党旗在暴雨中高高飘扬

5月29日18时50分,暴雨如注中的同八拉小组突发泥石流!浑浊的泥浆裹挟着巨石奔腾而下,瞬间将村寨撕成两半,通村公路和桥梁被彻底掩埋,8年心血培育的冰球子基地化作一片汪洋。“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村两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八拉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黄金3小时:党员突击队冒雨转移3户15名受困群众,用担架抬着老人小孩蹚过齐膝的泥水,送往临时安置点;

雨夜守护:当夜幕降临时,乡党委书记带领工作组徒步 8公里抵达灾区,在3公里外的上游设立观察哨,自己始终站在撤离队伍的最后,用对讲机指挥人员避险;

机械会战:2台挖机、1台装载机昼夜轰鸣,清淤疏浚、抢修水渠,5月31日一批又一批应急物资顺利到达。

三、希望重生:废墟上绽放的“坚韧之花”

“冰球子基地没了,但我们的双手还在!”。灾后第二天,同八拉党支部书记带着疲惫的身躯,带领党员群众仅用2 小时就抢通了13户的应急饮水管道。

州县领导踏着泥泞而来,带来的不只是物资,更是“人民至上”的承诺,悉心指导着灾后重建工作。这片土地上,倒下的不仅是药材,更是淬炼出更顽强的生命力。

 

四、信仰如山:党建引领的“不灭星火”

“连续5年抓党建,就像种冰球子,要耐得住寂寞,等得到花开。”普通农村党总支书记杨付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党员包户名单、避险转移路线、群众需求清单。当灾难来临,这份“绵绵用力”化作“战之能胜”的底气。

“我不知道下一场泥石流何时再来,但我知道,只要党旗在,傈僳儿女的脊梁就不会弯!”这位年轻的书记站在冲毁的桥头,身后是重新挺立的家园,眼前是绵延不绝的青山。

在海拔2500米的云端之上,普通农村的故事仍在续写。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词,只有泥泞中的脚印。当雨季再次来临,那些在废墟中重新播种的身影,那些在党旗下握紧的拳头,早已将“人民至上”四个字,写进了云雾缭绕的青山深处。


主办:德钦县人民政府 承办:德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行政中心4楼 运维电话:0887- 8412190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IE9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 本站已支持IPv6/IPv4访问
站内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7-822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