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9-11
页面已归档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MB0T890131/202500608
文  号
来 源
州生态环境局德钦分局
公开日期
2025-07-29
集中学习 | 习近平法治思想
发布时间:2025-07-29 09:17     浏览次数:16   
字体:[ ]
打印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理论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十一个坚持高屋建瓴、视野宏阔、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指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

202011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的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那么你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了解有多少呢?

1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还在实践当中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习主席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一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国家法治统一。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出改革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法律服务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党的领导能不能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得到具体落实,领导干部是关键。

 

3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党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确定为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中国法治建设从过渡时期法制进入到社会主义法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2014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工作布局和重点任务进行了战略部署。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4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成果

• 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首次宣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首次深刻回答全面依法治国一系列重大问题

首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

首次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

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走什么路、向哪里走、实现什么目标以及怎么实现目标等根本性问题,以宏大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强调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以一系列原创性、时代性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体现了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也是推动人类政治文明和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制度。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描绘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华丽篇章,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由法治大国迈向法治强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焕发出时代的熠熠光芒。

 


主办:德钦县人民政府 承办:德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行政中心4楼 运维电话:0887- 8412190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IE9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 本站已支持IPv6/IPv4访问
站内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7-8226712